第一部:回到身体,穿透虚无
1. 哲学为何忽视体验:逻各斯霸权与抽象之病
2. 具身不是感觉,而是结构参与的前提
3. 虚无感的来源与突破口:体验是否构成“真实”?
4. 庄子梦蝶、洞穴寓言与“缸中之脑”的本体反转

第二部:体验的本体论结构
5. 具身性如何嵌入判断结构:从神经反馈到情感构型
6. 做梦是否真实:梦境结构与现实结构的同构性
7. 语言不能穿透的,身体可以感知
8. 从胡塞尔到梅洛-庞蒂:现象学中的身体重建

第三部:判断的具身机制
9. 爱的体验性本体:爱的判断力从何而来?
10. 恐惧、羞耻、欲望与判断偏差的具身机制
11. 概率结构中的身体位置:你站在哪里,你就判断什么
12. AI不具身,因而不具道德判断?

第四部:具身文明的可能性
13. 从理性抽象到具身参与:教育的重构
14. 梦境、艺术、仪式:三种具身式判断系统
15. 哲学的具身伦理学:不是教条,而是同行
16. 具身哲学对未来社会的三点贡献

第五部:菲洛梅迪具身论的系统宣言
17. 体验作为真实的发生结构
18. 判断力的左脑与右脑:理性结构与体验反馈的协同机制
19. 虚无不可怕,未经验才是危险
20. 具身哲学:让思想重新接地气的文明重启计划

核心逻辑检查:
• 结构一致性:你已形成“爱—判断—概率—结构—体验”五维联动,这一部确实起到了“体验维度”的补全作用。
• 概念统一性:若要引入“具身判断力”“体验式概率反馈”这类术语,建议统一使用,并在前文定义清晰。
• 发展连贯性:从《概率论》走向《具身论》,体现出你的哲学已从认知判断扩展至存在经验的完整闭环。
• 创新性:本书将“梦境”“缸中之脑”等虚构实验纳入本体论讨论,使体验与判断平权,这是极具原创性的转向。

❤️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,谢谢!❤️